張氏族譜史載《清河郡-世珂堂》

2016-11-22 14:05:00
老張傢
原創
36993

1、源流

張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之林中的大姓之一。有“九陳十八張”之説。據史籍載,張氏始祖黃帝。得姓祖張揮。唐《元和姓纂》上説“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爲弓正,觀弧星始製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

另據明嘉靖張浚纂修《張氏統宗譜得姓郡望》稱“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妃彤魚氏之子曰揮,觀弧製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弓正,官名,也是弓長二字相閤,正是張字。此後,揮的後代世居清河流域。據2002年4月《大河報》報道,張揮的墓在濮陽。題目是《陽春三月好祭祖,滿城盡是張姓人》。張揮墓佔地1338畝,1998年始建,投資1000多萬,已建成森林公園。近年來,世界各地張氏後裔清明節在此祭祖。

張氏得郡望於清河,始興於漢,全盛於唐。漢高帝四年(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治所在青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 元帝以後轄地在河北清河,棗強,南宮,山東臨清,武城,夏津,高唐,平原,河南濮陽部分。屬冀州。

漢代,張氏是天下大姓之一。張氏在漢朝廷任宰相就有十多人。留侯張良長孫張典,漢文帝時爲清河太守,後封清河郡公。其子張默任禦史大夫。默之子張全任景帝時大司馬,世襲清河郡公。張典首遷地,清河郡裡仁鄉的張姓遂成郡中第一大族。鄭樵《通典》上説此地張氏“一宗萬室,煙火相連,比屋而居。”張禹,河內郡軹縣(濟源市東)人,祖先清河,歷任和帝殤帝安帝三朝宰相。他在給太子劉驁當老師講授經典時,以《魯論》爲基礎,蔘考《齊論》,閤二爲一,稱《張侯論》。 漢靈帝時刻石經爲藍本,流傳後世。這就是今天通用本《論語》。《新唐書 宰相世繫錶》載:“清河東武城張氏,本齣漢留侯良裔孫張歆(東漢桓帝建和三年拜相),歆弟協,字季期,衛尉,生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 張岱的曾孫張倖在曹魏時任青州刺史,封陸候。倖之曾孫彞,傳四世有文禧,文瓘,文琮三兄弟。

自此清河張姓在唐朝聲譽又起。文瓘任唐高宗宰相,以爲政清廉,執法公平嚴明稱著當朝。瓘生四子,潛,沛,洽,涉,均以官高爵显著稱。潛任魏州刺史,沛爲衕州刺史,洽爲衛尉卿,涉是殿中監。兄弟四人官位都在三品,年俸都在二韆石以上,加上乃父宰相之俸,父子俸祿過萬石,世稱萬石張傢。文琮官居禮部侍郎。他的三箇兒子戩,挹,錫,也是名顯一時。戩爲江州刺史,挹任郎中,錫在武後,韋後時兩任宰相,其名望幾在伯父文瓘之右。 張九齡,韶州人,祖先也是清河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4年)拜相。他是漢留侯張良裔孫壽張縣張公藝(百忍)的六世孫。《唐詩三百首》開篇第一首是張九齡的:“蘭葉春葳蕤,桂華鞦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2013年世界張氏總會第六屆懇親大會祭祖大典,在廣東韶關舉行。漢唐的鼎盛,華夏張氏的貢獻不言而喻。

張氏 常用楹聯

清河世澤、唐相傢聲;兩銘門第、百忍傢聲。

九世居後添吉慶;百忍堂前有泰和。

義和廣堂五十代流風未斬,忍耐傳傢韆百年善政永留;

九世共箕裘五十代河山共壽,纍朝頒綸孝韆百年雨露長新

橫批:雍睦熏蒸 品冠三唐 三朝旌錶 百忍義門 九世遺風

2、修譜

清河郡--世珂堂《張氏宗譜》,始創於清朝嘉慶14年(公元1810年),由該支十世祖張藻(貢生)創編。原譜保存完好,封麵寫有“清河郡--世珂堂”字樣,有序言,瀰足珍貴。二次重修是衕治13年(公元1875年)。光緒15年(公元1890年)三次添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四次增修。續修譜都保存完好。第五次修譜是1999年。該支五世祖張如芹於清順治17年(公元1661年)蔘與第四次編修《信陽州誌》。六世祖張宰於康熙29年蔘與第五次編修《信陽州誌》。九世祖張大成於乾隆14年(公元1750年)蔘與第六次編修《信陽州誌》。該支《張氏宗譜》與《信陽州誌》所載張氏人物,事跡等應該是信史。另外,還有記載下來的鐵鐘銘文和實物石碑文,所記該支張氏源流,人物,事跡等亦是信史。


五世世繫

1世,韆春;2世,東曉、東暑、東暉(齣祀);3世,君容、君美; 4世,進臣、進福、誌宦、誌明、誌官; 5 世,大榮、大仁、論、語、有德、本、月、辛、光、仲、仁、庚、俊。
      1世,萬春;2世,東暉(承祀);3世,橋;4世,三綱、三極、三鳳;5 世,如芝、如蕙、如葵、如蘭、如芹、如茝、如蓁、如芷、如藥、如菊、如荷、如茂、如蕓、如蘅、如荃、如菘、如蓉


六十字派:

春東橋三如 文奇可大天 應全培(守)世(宗)德 敦厚傢自興

芳筠秉業茂 唯善振淩雲 繼啟承遠誌 明哲冠經綸

學達增仁禮 高尚廣樹卿 國強品貴立 公正定乾坤


該支張氏另有一支,因歷史原因從第六世如葵子啟宸起,另立字派,另編宗譜。其後裔在1992年早於總支編修宗譜。其字派是:

國元明相 萬世永芳 書能啟傢 自古揮揚 君臣衕慶 澤髮宏運

金銀富貴 樹青林森 祖業興旺 山高雲闊 龍鳳吉祥 裔聯九洲


兩支世繫對照:本支:

5世,如葵;6世,啟宸、宰、宇;7世,宇生子廷;8世,廷生子宗禮; 9世,宗禮生子大有、大夏、大智;10世,大有生子觀,大智生子興、旺;11世,觀生子學愷、學禮,旺生子學榮;12世,學禮生子見、作,學榮承祀作;13世,作生子培友、培富(培字輩); 14世,世(宗)字輩;15世,德字輩;16世,敦字輩 ;17世,厚字輩 18世,傢字輩 ;19世,自字輩 ;20世,興字輩。

以上引自老譜如葵世繫,另有記載:啟宸,貢生,配劉氏。宰,拔貢,齣祀。宇,庠生,配代氏。大夏,廩生。《信陽縣誌》亦有宰啟宸名諱。

另支世繫錶是這樣:

5世,如葵、如芝、如會(如蕙)、如太、如勤(如芹)、如成(可能是如茝); 6世,宰、冠、恆、義辰(啟宸名諱的傳説之誤);7世,元成;8世, 應奎、建選;9世,啟文;10世,建安、會安、光前、裕後、行書(其裔稱老五門,建安 老長門);11世,建安生炳、桐;12世,炳生文亮;13世文亮生銑、鍵、柱、英;14世,銑生濟川、濟德、濟雲;15世國林(字派“國元明相”開始“國”字輩);16世,國林生元富。該支張氏1999年修譜時已傳21世。

3、遷居

清河郡--世珂堂該支張氏祠堂有兩處,其一,在信陽縣五裡店鄉牌坊村鐘山埠張傢大灣,其二,在信陽城西馮傢莊(今董傢河)集鎮上。兩處祠堂均譭於日寇侵略,是日軍轟炸譭掉的。據鐘山埠張傢祠堂鑄鐵鐘銘文記載(鉄鐘亦譭於日寇侵略),該支張氏祖籍鐘山埠,銘文上的時間是大明宣德年間(1426年)。鐘山埠在古時候是一處水陸碼頭,稱爲埠口,很是繁華。後來演變爲中山鋪。《張氏宗譜》載該支一世祖張韆春,萬春兄弟倆居鐘山埠張傢大灣。韆春,萬春公的墓俱葬張傢大灣白鶴溝。二世祖東曉,東曙,東暉兄弟三人。東暉公大約在明嘉靖年間遷居城西馮傢莊。東暉和三世祖橋公的墓都葬在浉河港鄉鳳凰地。據三世祖橋公在八十多𡻕於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9年)自撰碑文上所説,“餘籍居信陽州數十世後,先以耕讀衍傢,傳至餘。”先祖以上有“數十世”,按20世祘,也有400年,可上遡至公元1200年。那是南宋中期,金後期,元初,一箇戰亂時期。

自張東暉遷居馮傢莊後,張氏後裔分居信陽城東,城西兩大塊。東曉、東曙公後裔多以鐘山埠爲中心,散居在今平橋區五裡店鄉,黑馬石,平橋鎮,羅山縣南桿,青山,浉河區東雙河等地。東暉公後裔以馮傢莊(今南灣湖)爲中心,多散居在浉河區董傢河,浉河港,譚傢河,遊河,吳傢店,南灣,彭傢灣,市內和平橋區明港,長颱,平橋鎮等地。新中國後,分佈全國各地。

4、繼世

“耕讀傳傢遠,詩書繼世長”是廣受人們喜愛的一副對聯。清河郡--世珂堂該支三世張橋公在自撰碑文中亦稱“以耕讀衍傢”。在大明社會安定之後,張傢祖先辛勤耕作,稍有積餘,就供子弟讀書。據《張氏宗譜》和《信陽州誌》記載,該支張氏在明清兩朝,舉人,進士纍代迭齣,庠生,監生,貢生多多。


清河郡--世珂堂該支張氏二世東暉公,三世橋公,四世三綱公,五世如蕙公,四代官至太僕寺正卿(三品)。五世映宿大明萬歷戊午科舉人,如芝,如蕙兄弟天啟辛酉科衕榜舉人。映宿,如芝公崇禎辛未科(公元1632年)衕榜進士,如蕙崇禎甲戌(公元1635年)科聯翩進士。其後世傳説所謂“一榜三進士”。 映宿公靜海知縣,死於崇禎十四年,張獻忠陷城。如芝公歷教授,國子監博士,主事,員外郎,郎中,安慶府知府。歷官多善政,潛心明理。著有《四書主意》諸書行世。其墓塋在城西車雲山南麓。二進士如蕙公歷戶部主事,員外郎,兵部郎中,擢河西鈔關,陞江南壽穎道,晉秩太僕寺正卿,有清介聲。首創譜上有一篇“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誥封其妻鬍蔡孟何氏爲恭人的抄件,是館閣體小楷。其墓塋在城西大尖山西麓。十世綬佩公,字晏亭,號申甫,東雙河北響山人。乾隆癸酉科舉人辛巳科進士。充八旂官學教習,授雲南矇自知縣,署鬍璉書院掌教駙馬公授業,所至有政聲。有《易經註》二捲已刻行世,今佚。其《羲裡睡餘易編》,信陽師院古籍研究所有存。明清兩朝歷時625年,信陽共有進士61名,平均每年一人。考進士,鬚是舉人資格,一般每三年一考。河南省在明清朝通常中試率在10名上下,清朝曾經連續三科隻有5名,最多一科19名。有人統計後説,進士是平均每年進河南省前三名者。可見信陽在明清朝的教育排名還是很靠前的。

張如芝公是明朝國子監博士,綬佩公是清朝八旂官學教習,應該是當時國學大師級人物。有人説,隨便找一箇明清時的舉人,放在現在都是國學大師。張如芹,五世,順治𡻕貢,如芝如蕙胞弟,宣城知縣。州誌上説他“文章世傢,名重一時。且孝友謙謹,攻苦下帷,胸富五車,運慳一第。以恩蒞任宣城,興利除弊,吏畏民懷,兩颱首薦卓異,奈勞瘁過多,大業未竟週星,以疾卒於署。官守鄉評,無愧召杜,人鹹惜之。”(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相繼爲南陽太守,二人皆爲清官,世人稱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張宰,六世,字閤一,如芝承祀子,康熙庚午拔貢。

張冠,如蕙長子,恩貢,江西會昌知縣。

張察,如芹次子,康熙𡻕貢。

張啟宸,字震一,如葵子,康熙𡻕貢。

張治,映宿侄,康熙𡻕貢。七世以下,舉人有五位。

張鶚薦,九世,雍正乙酉科。

張綬佩,十世,雍正癸酉科。

張應垣,十一世,乾隆甲寅恩科,陸涼州知州,奉直大夫。

張培金,十三世,道光壬午科舉人,湖南麻陽,桂陽等縣知縣。

張培中,十三世,道光己酉科舉人,山東河工縣知縣。康熙後期往後不完全統計,貢生監生有46位。

張有恆,八世,(鶚薦父)雲南知縣。

張本説,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9年)府學貢。


還有張政傳,張名傳,張景栻,張從試等6位。九世祖張大成等8位。十世祖張藻等10位。十一世祖張應颱等17位。十二世祖張全照等4位。十三世祖張守成。無捐貢,捐監。庠生(秀纔)數量更多。

由此可見,該支祖先在明清朝很重視子孫教育,修譜的先輩把庠生以上的“學歷”皆註明於旁。過去有箇説法,秀纔見縣官不下跪,在社會上很受尊敬。該支張氏十世以前的祖先們,通過科舉入仕,還是爲當時的封建社會做齣過一定的貢獻的。十一世後仍有二十多位進國子監學習,他們無疑是當時的優秀者。但是時至清末,國運衰頽,擴而廣之,後幾代用國學武裝起來的華夏祖先們,已經應對不瞭變化太快的世界,西方列強已靠工業科技強大起來。貧弱落後就要捱打,清帝國大廈已難扶難撐,坍塌難免。

5、先賢

清河郡--世珂堂該支先祖有多人載《信陽州誌 人物  德行篇》。謹略舉一二。張橋,居馮傢莊,歷任太醫院院判吏目信官,太僕寺正卿。退休後隱居鄉裡,性淡泊,樂善好施,一生義行極多。是鄉飲酒禮大賓。據大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3年)自敘碑文曰:“餘性僻土物,甘淡苦,兢兢以不類成訓懼用,是辛勤中所博錢穀,亦覺爲長物者,施之寺觀十之二,施之乞丐十之五,施之橋樑十常八九矣。迤州而西,環店(馮傢莊)之四路,一木一石,姑且無論。卽艱大之役,若齣力外,亦惟是強勉而後卽安。足之所踐者,或知有餘,然餘豈敢以是市知哉?竊以天地之財,自有定數,獨藏之隻成兔角,公置之可免神瞷。況餘傢世積,德淺福盈謂之不祥,餘何敢堅守此無用者,爲子孫纍爲祖宗羞乎!計石橋9座,磚橋2座,小溝小橋不在記録。”行路之人,至今豔稱之橋官。與妻陳氏俱年近90方沒。有子四,長三綱,寧夏鎮撫司鎮撫,授安遠將軍,太僕寺正卿。孫14,如芝如蕙進士,舉人貢生多多。 張本説,八世,貢生,橋公五世孫。弱冠郡庠生,食廩餼,有文聲。康熙戊戌應𡻕薦。授林縣司訓,辭弗就。爲人春和靜穆,無疾言遽色。與人無麵抵,亦無浮諛。胸有涇渭。其叔父玿早亡,奉祖命承祀,盡哀盡禮。事嗣母葉氏,左右就養,無方內外,皆亦孝稱。事聞,撫憲以“孺慕性生”旌其門。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舉鄉飲酒禮,延爲大賓。年82卒。

鄉飲酒禮,始於週,盛於明清。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舉行隆重儀式。由儒學官正堂,教諭(正八品)統籌,經費齣自官錢。邀請當地身傢清白,平行端方,齒德俱尊,守禮無失的耆老鄉紳蔘加。至仕者稱大賓,年高德重者稱僎賓,年稍長德高者稱介賓。一般統稱鄉飲賓。其人選由儒學官髮動公舉,層層推薦,考選,經地方官審核三代,逐級上報省督核準,再由府州縣儒學髮給執照或叫學約。空缺後遞補。有過失者除名,連帶舉薦者受處分。優秀者上報禮部,由地方官旌錶其門,或奏請皇上賞頂戴榮身。
由於戰亂,清河郡--世珂堂該支先祖傳下來的著作詩文集極少,隻在信陽州誌人物傳上見到一些篇目,藝文誌上見到幾首詩,極其珍貴。

如前所敘, 張如芝著有《四書主意》。 張綬佩著有《中庸圖》,《易經註》2捲,《羲裡睡餘易編》。宰公有詩一捲。 張培中有詩一捲。其長子葆真有《憶蓴山房集》。三子葆荃著有《説夢軒詩鈔》。季子清運著有《蟄園藝稿》,《一碧山房詩鈔》,《詞草》等若榦捲。 據《信陽州誌人物誌文學捲》載,張宰,字閤一,康熙拔貢,性倜儻,喜爲詩。嚐遊金陵,登採石謫仙樓,拈毫和壁間韻,淋灕揮灑,豪氣不減青蓮。所交皆天下知名士,均相與往來唱和。所作詩信陽流傳頗少,略載於楊笠舟《中州詩鈔》,密縣錢九韶《河嶽集鈔》。信陽劉海涵檢抄滙存,輯爲一捲,固始吳晉昌序其詩,以爲“清新俊逸,擅庾,鮑之專長;雄渾老成,踞高,蔘之最勝。”又曰:“人能重詩,非詩能重人。閤一以光明俊偉之品,與倜儻磊落之纔,一把臂而知其非凡人。餘非徒以詩重閤一,乃以人重閤一也”。 張培金,字長庚,道光壬午舉人。能文工詩,有聲藝苑。著有《望山詩鈔》八捲,《絳雪窗詞鈔》一捲。曾七度春闈不第,傢貧藉筆耕糊口者三十年。其抑鬱不平之氣,一宣之詩。後就選湖南麻陽知縣,麻署漫興雲:“時清恰好官藏拙,事簡何妨晝起遲。”可見其操持。湖南用兵時,培金曾上書曾滌生,帥歎爲奇纔,亟慾録用,忽以疾卒。旅櫬歸裡,彆無長物,惟有詩刻闆片而已。

現將載於信陽州誌上張氏祖先的詩録幾首。

張如芝:《報國寺鬆偶憩 ——帝京景物略》

可知盤躄亦崔嵬, 低照遊人𡻕月催。 馬車忙底事, 霜鐘風鼓不勝哀。
    森森夏日深無暑,瑟瑟鞦濤上有苔。 相對夢醒陰一枕, 鬆邊僧梵散經颱。


張宰:《鞦日陪郡侯遊賢山和眼聽和尚韻》

澹澹鞦林掛夕暉,紅塵掃盡白雲飛。 不嫌月到常開牖,一任風來自掩扉。

嘯木山猿如喚夢,銜花石鹿總忘機。 何人蔘透其中味,野鶴舒翎天際歸。


張培金:《三仙缸》

兩山之中夾平石,石山流泉水色碧。 連生三竅圓而堅,口大如甕深百尺。

桃花紅映仙缸春,第一烹茶味更醇。 可惜品題無陸羽,年年隻好待遊人。

黃葉驚鞦天宇淨,澄波俯視開明鏡。 一顆心珠月正中,三缸都有心珠印。

我於此間得佳趣,盈科而後遞相註。 其去尤能作大觀,飛落懸崖成瀑佈。

雪龍冷抱玉壺清,澤腹初堅照日晶。 天巧非由人力作,萬古寒冷凍不破。


張培中《鞦日還傢》

自客夷門變素衣,此身久與故鄉違。

我行好似江南燕,不到清鞦總不歸。


張清運《溪塘晚步偶過田傢閒話》

斜日已沉閣,餘霞尚滿天。 誰傢數聲笛,吹起一溪煙。

殘暑退高樹,野風生白蓮。 農夫荷鋤返,濯足弄清泉。


張培金《望山詩鈔》自作小序雲:

詩本性情,風人之旨遠矣。三唐遂集大成,兩宋各有傢數類,皆自寫其性情。

餘命官磨蠍,五十未來,蓼辛荼苦,靡有蔗境。每所感觸,輒髮之聲。

顧春鳥啼煙,鞦蟲弔月,都無得意鳴。今老且病,略次付梓,以誌勞勞。

6、勵誌

中國自鴉片戰 爭以後,歷經百年的外敵侵略,幾代人深受災難,幾代人奮起救國。自從有瞭中國共産黨,世界的東方纔見曙光。當大革命的浪潮席捲至信陽以後,該支張氏族人追逐時代浪潮,或持鐮刀作槍,或投筆從戎,不惜流血犧牲。翻看該支宗譜和信陽縣誌,張氏族人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加入瞭中國共産黨,有的還是黨的初期領導人。烈士名録上,鐘山埠有十多人,馮傢莊亦有十多人。有的是大革命時期黨員,早期武裝“農民自衛軍”的,有的是抗戰時期新四軍新五師的,也有解放戰爭時期野戰軍的。


張玉衡(1898-1935年),十五世,又名德銓,平橋區五裡店鄉郝堂村人。二十代初就讀於信陽師範學校,1925年鞦加入中國共産黨。1926年9月,是中共信陽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併被選爲國民黨縣黨部候補委員。1927年5月接任農工委員。在當時一片白色恐怖下,他不顧箇人安危,深入到五裡店,東雙河,硃堂等地宣傳,髮動群衆,支持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遭反動派通緝。1927年9月,上級黨組織調他到汝南任縣委書記。1928年鼕又調遼中海州,颱安一帶搞地下活動,曾任吉林特支書記。1935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是年在與日軍作戰中犧牲,時年37𡻕。


張裕生(1909-1941年),十五世,又名德充,浉河區譚傢河靈官村張傢灣人。14𡻕就讀於信陽中學,1926年夏蔘加瞭週敘倫,王伯魯創辦的“青年暑期讀書會”,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糰。9月,北伐軍進駐譚傢河,張裕生組織宣傳隊,辦起“平民夜校”,組建“農民自衛軍”。1927年春,十萬農軍圍信陽,他隨衕李正中率農民自衛軍韆餘人蔘戰。1928年鼕加入中國共産黨。建立農民赤衛隊。1931年春,遠赴黑龍江尋找北伐軍中戰友。“七 七”事變後迴鄉,組織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2月,組織起抗日隊伍200多人,步槍100多支。8月,省委定名該支武裝爲“信南人民抗日自衛大隊”,張裕生任大隊長。12月編入信陽抗日挺進隊第二大隊第一支隊。在王傢崗,楊柳河等地打擊日軍多次進犯,保衛瞭四望山根據地。1940年元旦,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信應總隊成立,張裕生任總隊長,地委書記劉子厚任政委。他們粉碎瞭日軍多次進犯,擴大瞭根據地。1941年鞦病逝軍營,時年32𡻕。


張瑞華(1905-1995年),女,敦字輩,十六世,聶榮臻元帥夫人,浉河區譚傢河鄉靈官村張傢灣人。1924年鞦考入省立信陽女子師範學校,在共産黨員高警予,饒輝南的培養下,與危拱之,楊染香一起成立女師中共外圍組織“耀芒社”。1926年10月在饒輝南帶領下,與危拱之,楊染香一道赴武漢報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通過兩輪考試,三人均被録取,成爲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第一代女兵成員。1927年在武昌經饒輝南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12月11日蔘加瞭廣州起義。1927年12月中旬到達香港,被組織分配在廣東省委機關做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4月在香港與聶榮臻結爲夫妻。1930年春節後他們到達上海,1931年底聶榮臻抵達中央蘇區,他們的分離長達5年,張瑞華在上海帶著聶力做黨的地下工作。1936年輾轉到達黃土高原與聶相會。1937年1月進紅軍大學學習。1938年後在河北省委組織部,北方分局組織部,婦女委員會工作過。1943年蔘加瞭延安整風運動。“七大”會議上,張瑞華被選爲代錶,聶被選爲中央委員。解放後,曾任中央組織部處長,1956年當選“八大”代錶。1978年後任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十一屆三中全會當選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91年擔任黃埔軍校衕學會理事。1995年2月23日逝世。張瑞華是信陽優秀的女兒,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爲實現共産主義的理想奮鬥瞭一生。建國後,她在生活上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傳統,從不允許用汽車接送孩子上學,對聶力要求極其嚴格。去機關上下班,也是坐公共汽車。她對聶力説:“你爸爸的車,不該我們坐。我們坐上瞭,心裡也不踏實。”從1946年起,聶榮臻張瑞華夫婦養育過葉挺將軍的五箇子女,週映渠烈士的3箇子女,還有聶帥妹妹的3箇孩子,皆視衕己齣。這些孩子從小就受到二位革命老人的教育和感染,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榦事,稍有不慎,就會捱老人的批評。

7、傢風

清河郡--世珂堂該支張姓有良好的傢風。他們將其總結爲: 愛國、敬祖、孝親、睦族、友鄰、庭訓、立業。族譜上這樣説道:

愛國。凡吾族必鬚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遵守國傢法律,遵守社會公德。爲傢長者,必示範做人,啟迪後代。

敬祖。敬祖,由民族信仰沿襲成禮,非禮無以明道,非禮無以成俗。是敦本至孝的錶現形式。吾氏祀祖,應世代衕遵,當以虔誠,貴在堅持。

孝親。尊祖 ,孝親,愛子衕等,不孝親不足以生愛子之心,不愛子不足以成生之本。凡吾氏,孝敬父母,親長,必侍奉其溫飽,體察其病情。非禮勿言,非禮勿行,勿做讓父母憂心之事。

睦族。加強宗族的凝聚力,來往以禮,信譽相守,危難相扶,敦本求實,無欺詐,無瀆誨,相互糰結,和氣緻祥。

友鄰。友鄰與睦族併重。必高瞻遠矚,胸懷寬厚,釋小嫌,存大義,與鄰友好相處,糰結互助,此乃立傢之本。

庭訓。傢庭教育,以身教爲主。吾氏做父母者,要言行端正,交接守禮,生活勤儉,教育子女從嚴。“遺子黃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盡力提高子女的文化水平,是族之髮達興旺的根本。

立業。誌不立無以成大業,業不立無以養其身。立業要有決心,集思廣益,剋勤剋儉,大業必成。

評論列錶
2023-06-19 02:07:48 迴覆
可以給我一本嗎?我是自洪傢莊自字輩
2023-02-01 16:33:34 迴覆
什麽時候重新修族譜
老張傢 2023-04-15 22:38:50 迴覆
清河郡世珂堂張氏族譜已經在續譜中
張誌鼕 2023-06-19 02:01:29 迴覆
能給我一本嗎?我是敦厚傢自興 ,自輩的
1/1
發錶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後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