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信陽茶葉的從古至今

2018-08-17 09:07:00    老張傢    5407    原創

陸羽説:淮南茶以光州上,義陽郡次之

隋朝時間短暫,飲茶之風繼晉朝越颳越大。 《潛確類書》載,隋文帝有十次做夢,有一神人將他的腦袋搬傢,換到彆人頭上,醒後便覺頭痛,多少禦醫均未治好。有二僧人自江淮來,對他講,江淮山中有一茗草,煮而飲之,便會好的。文帝照此常飲,不長時期便好瞭。後來由此傳開,人們竟相採摘茶葉,有人形容當時之情形:“窮春鞦,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可見當時飲茶之風已初具規模。


到瞭唐朝,飲茶之風已由南方的江淮之間漫延全國。《封氏聞見記》載: “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説:“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館,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舊唐書·李珏傳》載:“茶爲食物,無異未鹽,人之所資,遠近風俗,旣祛渴乏,難閤斯鬚。”説明茶已成爲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瞭。從《舊唐書·李石傳》中得知:“開成元年改元,大赦,(李)石等商量節文……諸道除藥物、口味、茶果外,不得進獻。”説明茶葉仍是進貢的必需品,其他珍貴物品一概省去。唐代茶葉還被列爲軍餉髮給邊塞將土。

唐代對茶葉的研究更爲深刻,{唐本草》對茶葉的性能和作用記述得十分清楚:“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痿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薑等良。”
唐代的茶葉製作也有更大進步。最早茶葉作爲藥用,隻是取大葉煎煮而飲,後來髮展到將葉子蒸煮曬榦再泡飲,再後來將葉蒸煮後製成糰餅,中間穿一孔,當時名叫糰茶。到唐代已髮展到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形式。

唐朝貢茶成爲製度,有專門官吏管理此事,《舊唐書·劉宴傳》記載:“江淮茶桔,宴與本道觀察使各𡻕貢之,;皆慾爭先至,有士之官,或封山道,禁前髮者。”由此可知,唐代已把江淮之間的茶葉列爲貢品,一些勢力強大的官員爲把自己的貢茶先送到皇宮,就封鎖山道,禁止他人搶先運送。接著是那些作茶葉生意的人將南方茶葉運往北方。“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據唐代史料,公元782年開始徵收茶稅,可見當時飲茶之風之一斑。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生長在湖北天門的陸羽,從小又在寺廟長大,師父智積和尚又是嗜茶如命,本人對茶學知識和茶學研究又有濃厚興趣,花瞭近二十年的時間,走遍瞭天下茶葉盛産地,寫齣瞭我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該書全麵繫統地總結瞭唐代茶學的最高成就,當時唐德宗和達官顯貴紛紛請他錶演茶術,由此“茶道大行,王公朝土無不飲者”,而“天下益知飲茶矣。”從陸羽的《茶經》中可以看齣:當時的光州(包括固始、商城、新縣、潢川、光山)和義陽郡(包括今羅山、信陽縣、信陽市)有大麵積茶園,和安徽的中部、湖北北部構成淮南茶區,是唐代第二大産茶區。以光山黃頭港的茶葉爲最好,信陽與羅山交界處的鐘山往南山穀的茶葉也是好茶葉。

陸羽《茶經》的問世,將唐代茶文化推曏高峰,詠茶的詩文無法統計。以茶修德、和諧、中庸、內省、修身、雅誌的唐代茶道逐步形成併完善。

蘇東坡説:淮南茶,信陽第一

到瞭宋代,由於飲茶之風更盛,因而使信陽茶區茶葉麵積、産量也更大量多。據北宋瀋括《夢溪筆談》載,當時光山、商城、子安三箇茶場,年産茶101萬斤。茶葉的製作艙唐代更爲精湛,茶具也更爲講究,進貢茶葉的主要品種是散茶,包裝一般都與龍風相連。《宋史·食貨誌》載:當時進貢的“散茶齣淮南,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一些名茶産地建立瞭貢禦茶園。皇傢飲茶更講究茶道,宋徽宗還親自著述《大觀茶論》,文臣武將有功者以得到皇帝賜茶爲榮。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皇上曾派密使賜他一包名茶,喝後受寵若驚。他那時對杭州茶,福建北苑貢茶也是喝慣瞭的,皇上也不會再賞賜那些地方名茶,這箇謎便藏在他心中—直未得解。他飲茶、品茶都很齣名,爲瞭考察天下七大名水的水質,他曾從開封到信陽,再到長江,穿過三峽到四川,將陸羽所定的全國七大名水(其中有淮河上遊的泉水卽信陽、桐柏一帶的山泉水)親口品嚐。蘇東坡曾説:“予頃自汴人淮、泛江峽歸蜀,飲江淮水蓋瀰年,旣至覺井水腥澀,百餘日然後安之,以此知江水甘於井也。”由此可知他得齣江河的泉水泡茶比井水要好得多。他曾到過信陽,髮現信陽茶最爲好喝,因而髮齣“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傢種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之下”的感歎。這纔意識到皇帝親賜他的茶葉可能就是信陽茶。

宋代,飲茶已成爲普通人傢的生活必需。王安石曾説:“夫茶之爲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或無。”與唐代相比,婚配開始以茶爲聘禮瞭,男女訂婚叫“喫茶”。

宋代的茶文化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曏前跨進瞭一大步,茶葉專著有據可查的達9種,《續茶經》引用的,至今已失傳的達60餘種。茶詩、茶詞、茶賦、茶文更多,僅陸遊涉及到茶的詩詞有人統計達320首之多。

散茶名茶“東首”、“淺山薄”則産光州

從明朝初年,茶葉開始有揉條, (類似今天的毛尖緑茶)製茶由蒸青變爲炒青,茶的品種也更多樣化瞭。明朝開始有磚茶,這是爲瞭給北方、西北、東北長途運輸而專門製作的。明朝喝茶、品茶的茶道也更爲講究,如明朝馮可賓在《茶箋》中論當時飲茶活動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是:無事、佳客、獨坐、吟詠、揮翰、倘徉、睡起、宿醒、清供、精捨、會心、賞鑒、文僮。七禁忌是:不如法、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餚雜陳、忙冗、壁間案頭多惡趣。元、明二朝茶葉專著有據可查的達30種,其中不少著作也介紹瞭信陽茶。據清人陸廷燦編的《續茶經》轉引元代的《文獻通考》載:當時全國有二十六種名茶,“東首、淺山薄則齣光州。”明代齣的地方誌書中也有較詳細記載,河南通誌記載當時河南地方的惟一名茶。羅山茶産汝寧府信陽州。”信陽地方誌載,信陽茶曾以“小把茶”、“本山茶”爲名。生長鷄公山和黑、白兩龍潭的有101株韆年的“茶樹王”。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傢瞭。由於飲茶之風風靡民間,茶葉的消耗量驟增帶來茶葉生産的大髮展。因種茶使一些地方易名,如羅山縣彭新鄉有箇茶山村,明代時週圍幾架山全部是茶葉,因改名爲“茶山”,鷄公山下有箇大茶溝,那時也是因爲滿溝都是茶葉,群衆將這條溝叫“大茶溝”。還有不少村名、山坡名易名爲茶棚、茶坡。由此可知當時茶葉生産之盛況。

 鄭日奎説:信陽茶“風味敢與矇嶺爭”

到瞭清朝,茶藝曏更高層次髮展,不但有傳統緑茶,還生産齣瞭以髮酵的茶葉製成的紅茶和半髮酵的烏龍茶,還有花茶和黑茶等。昔日的糰茶不複存在,緑茶的品種增多。喝茶方式由過去將糰茶打碎經過碾末再用壺去煮開,去湯末改爲將茶葉直接放進茶盃,註入沸水卽飲。信陽茶在明代片茶、散茶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工藝,生産成瞭類似如今的毛尖茶。

清代詩人鄭日奎是一位衕情勞動人民的詩人,他曾來信陽目睹瞭當時信陽人民因六大土特産而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其中就有羅山的靈山茶。爲此他作瞭《信民謡》詩六首①。其中吟《靈山茶》的詩雲:

靈山茶,浪得名,一壑鮮芽曾幾莖,

風味敢與矇嶺爭,長官徇名不問實。

公私食用皆取給,群豪茗戰華軒時。

山氓痛哭那得知?

從這首詩我們可得知,靈山茶有名氣。關於靈山茶還有一箇浪漫的傳説。宋代的楊八姐遊春曾到靈山,在靈山南坡訓練楊門女將。有一次楊八姐到靈山中去小便,從此以後那箇地方經常是雲霧繚繞,那片茶園的茶葉也格外香甜,當地人和外來人買茶葉都申明要“楊八姐尿尿那箇地方的茶葉”。那是一片隻有幾畝大小的茶園,鮮芽自然不會多,但其風味敢和當時天下名茶矇嶺茶爭高下。一些長官爲求得山茶,爭爭鬥鬥,甚至你鬨我搶,在缺貨時不管是真是假,隻要聽説是靈山茶就要。當時官府、私人待客,都以靈山、車雲等山的茶爲榮。可有誰知道當信陽茶在華軒與其他名茶爭高低的時候,那些辛苦耕耘的茶農因被掠奪一空,卻在失聲痛哭。由此可知信陽茶在清朝就是與最好的矇嶺茶不相上下的名茶。

信陽茶由於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茶葉的色、香、味俱佳,深受人民的喜愛,上白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均愛飲信陽茶。這樣一來,極大地促進瞭信陽茶的髮展。一些有遠見卓識的誌士仁人籌資在信陽開闢新的茶園,卉設茶社。蔡和林、彭培祖等人先後籌資在信陽建起瞭大麵積茶園,開設瞭元貞、廣益等八箇茶社。給信陽的茶葉生産,製作工藝都帶來瞭繁榮的景象,信陽茶開始起飛瞭。

   信陽毛尖,當代緑茶之冠

信陽,這塊處於淮河上遊,大彆山北麓的1829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是茶的故鄉,茶就在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衛着。由自然中的植物走曏藥房,進而成爲曏達官貴人進貢的保健貢品,繼而成爲文人墨客陶冶情操的飲料,最後作爲普通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

解放後,茶也跟著人民的翻身而揚眉吐氣,成瞭信陽人民緻富的支柱産業。從1992年起,每年的5月15日來自海內外的貴賓和信陽七百多萬兒女爲茶慶祝節日。信陽茶由馳名神州而躋身於海外。1991年在北京信陽毛尖茶新聞髮佈會上,黨和國傢領導人彭衝、週穀城、嚴濟慈、雷潔瓊、宋健、陳俊生或到會祝賀,或題詞嘉勉。彭衝副委員長的題詞是:“髮展商品經濟,促進信陽繁榮”;週穀城副委員長的題詞是:“雨陽時若,品物鹹亨”;嚴濟慈副委員長的題詞是“振興老區,脫貧緻富”;雷潔瓊副委員長的題詞是:“淮南茶區,信陽第一”;國務委員宋健的題詞是:“依靠科學技術,髮展商品經濟”;國務委員陳俊生的題詞是:“搞好多種經營,髮展老區經濟”。

韆古名茶,今朝生輝,信陽毛尖以其獨特的優質,飲譽國內,蜚聲海外,暢銷全國二十九箇省市和港澳颱地區,遠銷日本、美國、西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多箇國傢。爲瞭爭先購得信陽毛尖春茶,先後有蘇聯、波蘭、捷剋斯洛伐剋等歐洲國傢通過駐華大使館給車雲山等茶場寄來畵冊,相約提前購買信陽毛尖特級茶。如今的信陽毛尖已從淮南茶中第一,躍爲中國緑茶之冠,走曏世界,成爲各國共衕喜愛的飲料。



豫ICP備18006597號-2
蟬知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