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深山,怎知茶色如许

2019-08-10 13:11:00
魏辛夷
原创
6236

本文是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学生魏辛夷的实习笔记。魏辛夷是该学院2016级茶文化与营销班的学生,2019春茶季,在四望山茶农家实习一月有余。本篇笔记,从一个茶专业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外乡人的角度,观察和审示 信阳毛尖生产销售和文化传承。

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春茶季实习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段深入茶乡去接触信阳毛尖生产的经历既难得又难忘。

细细思量,这一个月我看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顿悟了什么?

一、茶不光是我们杯中的香茗,更是茶农风尘仆仆的辛劳

我不是信阳人。作为一个非产茶区的人,我到山上后第一次感觉到茶叶是农产品,而且是最劳心劳力的季节性农产品。

茶农们除了生产茶叶,还要负责接待买茶的客人、销售茶叶,这其中各种各样的琐碎事唯有亲历才能知晓。

虽说许多茶农都能把自家当年所产的茶销完,但是不少茶农的品牌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可以做出好茶,却没有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只能把茶叶像售卖棘手的农产品一样出售。

我在实习期间去了何家寨,非常有幸地尝到了一款原料优质但做工有点问题的茶叶,看到了惜茶爱茶之人对这款茶的惋惜。偶然得知何家寨有部分茶园已经荒芜了,虽未能见到,可还是让人觉得十分可惜,不知道还有多少得天独厚的茶因无人管理而荒芜,从茶叶变成普通的树叶子。

做茶是如此艰辛。实习期间,我体验了几次上山采茶,深刻体会到信阳毛尖的采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有在外地实习的同学说当地人一天可以采十斤左右,之前年年在南方采茶的阿姨也说毛尖是她采过最难采的茶,极其熟练的采茶工一天最多只能采到四斤左右。我们在4月16日去了一片没有经过人工管理的山上,采了些在林间肆意生长的茶,没想到采得那么大的茶竟出乎意料的好喝,没有涩味,杯底蜜香明显,生津不断。

其实,除了茶叶加工的辛劳,还有许多工作是我们没有看到的,修剪、除草、治虫等等耗时耗力的茶园管理只为一季春茶。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拥有几片茶山应是可以所获颇丰的,然而有茶山的茶农们却不以为然。只有他们自己知晓茶园管理和茶叶制作的辛苦和疲心竭虑。

二、茶生长在教科书里,更生长在无限丰富的土壤和掌心里

之前上茶山,除了满眼的碧色和绵延的山,我没有怎么关注其他方面。深山的实习让我对信阳群体种和福鼎大白有了更深的认识。老板的讲解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才能称得上“上者生烂石”,也对生态优良、生物多样的茶山有了稍明确的理解,茶行间的土质疏松,砾石众多,落叶堆积,土壤腐殖质丰富。这些,加深了我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但更多的,是超出课本之外的眼花缭乱。之前自己很想找一个特别符合信阳毛尖国标的地方实习,然而这次在深山的经历让我对信阳毛尖有了新的认识。老板家里的芽叶做的是抛条的,这与我之前所接触到的“细圆紧直”的毛尖外观上差别很大,没想到看起来“野性十足”的茶用开水冲泡后竟那么惊艳,没有想象中的苦涩,甜度很高,我在这个过程中居然喜欢上了这符合茶之本色的制作工艺。或许以前的信阳毛尖是不分等级,没有刻意追求外形的吧。我想,虽然作为一款名优绿茶,信阳毛尖外形应具备较高的辨识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追求细紧的外形而舍弃好的口感。

在我浅显的理解里,茶叶市场大多时候是由茶商们主导的,这也是导致茶叶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前些年的“干茶细紧、毫多,汤浑”是好茶,到如今又有了更多样化的对“好茶”的解释。但茶叶作为最终要入口的产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茶客重口感胜过外形。

我以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清汤”、“浑汤”概念,实习前就听闻浉河港这边的茶都是浑汤茶,可我老板却做的是清汤绿叶的毛尖,的确觉得“清汤绿叶”才是绿茶的本质特征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实习期间接触了那些多得令人发指的茶毫,现在喝到白毫超多的信阳毛尖茶就觉得吞咽困难,仿佛白毫卡了喉咙一般。

更有趣的是在茶山不被接受的用八十五度左右的水冲泡细嫩的信阳毛尖,因为根本没有晾汤这一说。开水直冲更能检验茶叶品质,也更符合信阳人对口感和香气的要求。所以当从外地来此学习的茶艺师问我用多少度的水冲泡更好时,我只能说开水冲泡也没毛病……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拿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茶才不可取。直到那时才知道自己所学浅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茶是老茶人传承的事业,更是新茶人无限创新的未来

茶区似乎都面临着传承无人的窘况。毕竟在当下,管理茶园仍旧需要人们面朝茶山背朝天的辛苦劳作,虽说已经有许多人选择了机器制茶,但还是有机器不能比拟的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况且即便是全机械化制茶,仍旧需要制茶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人来把控,而这些技术并不容易掌握。因此,也不难想象生在茶乡、长在茶乡的年轻人愿意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而不想回到茶山、回到父辈的生活。

正因如此,我很钦佩我的九零后老板和他的朋友,他们靠自己的所学所得去为信阳毛尖开辟道路,让许多从北方来购茶的客人看到了信阳毛尖原产地的魅力,不懈追求茶叶品质。

在他们身上,没有偏执和固执,他们愿意去比较、探讨、改进,只为做出更具特色、更抓人味蕾的信阳毛尖茶。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原产地茶人的使命感,不过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热忱,所以总觉得信阳毛尖会大有可为。

茶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茶人竞折腰!茶都复兴,还看今朝。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