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信阳毛尖复兴之路

2019-06-17 05:43:00
东方今报
原创
6049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盛于唐宋唐代就是朝廷贡品。”“1915年,为庆祝中美洲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县车云山(当时称宏济茶社)出产的 信阳毛尖茶,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状。”“然而,至解放前夕,信阳县所剩零星茶园只有2500多亩,茶叶产量仅1万余公斤。”“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非凡的信阳毛尖这朵奇葩,又在重新绽开,妖娆怒放。”

著名茶叶专家黄执优

——黄执优《辉煌信阳毛尖》

一、一床被子拆两床 穿草鞋拄竹棍上茶山

从竹杖芒鞋开辟茶山,到携信阳毛尖力压西湖龙井摘得“国家质量金奖”,茶叶专家黄执优参与并见证着解放后信阳毛尖的“复兴史”;退休后素衣简食与茶相伴,仍对毛尖情有独钟,他的心中自有一份坚守与从容。

5月19日,信阳一栋老家属楼。初夏的阳光缓缓步入四楼的房间内,拂过阳台的绿色植物、小盆花卉,照在一位老人的脸上。他正伏案写作,书桌上,一杯毛尖在杯中浮动,用清香挽留着刚刚告别的春天。

由于身体原因,黄执优和老伴虎兰生已经许久没有下楼,但外面的世界,特别是与信阳毛尖有关的点点滴滴,从来与他们有关。打开书桌上的一本笔记,上面记载着2018年信阳毛尖的产量、产值,以及所有相关活动。

久未拜访,黄执优最先问的是:“今年回来去茶山了没?”几个主要产茶区一一问过来,先生笑着说:“我和老伴是没有办法下楼了,但是很想念茶山。”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茶山,早已成为这位祖籍广西的老人难以割舍的故乡。而他与信阳毛尖的缘分,始于1955年。

当时,信阳南湾建水库要将移民安置到五云两潭地区,成立茶叶合作社发展产业,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种茶。河南省农林厅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黄执优和虎兰生。两位同窗好友,因为对茶的热爱走到一起,满怀热情希望去基层实践。

春节刚过,黄执优和妻子虎兰生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在结婚的第五天,两人带着“进山四宝”:背包、雨伞、草鞋、竹棍,步行走进黑龙潭茶山。

当时的黑龙潭一片荒芜,只有一户茶农,在斜坡上经营着十来亩茶园。夫妻二人带着几百名居民开辟新茶园,寂静的山中一下子热闹起来。黄执优十分兴奋,他对妻子说:“你看,你姓虎,我属龙,现在不是‘龙腾虎跃’吗!”

第一个茶园新建成后,两人把一床被子拆成两床薄被子,一人去五峰岭,一人去车云山,继续开山种茶,一个多月开辟好几百亩茶园。

雨雪酷暑,都不能阻止他们的脚步。他们通过研制水力揉茶机、炒茶机、煤火烘茶灶,使制茶功效提高了7~10倍,茶叶质量提高2个等级。渐渐地,茶农们和黄执优混熟了,常打趣他穿着草鞋、拄着雨伞、背着棉被上山调研的样子:“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实际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

二、家有毛尖初养成 与西湖龙井两次较量终摘桂冠

信阳毛尖的质量、产量上去了,下一步就是扩大影响,让信阳茶走出去。

1985年,全国第一次举行茶叶国家质量奖评选,这是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奖项。评审工作在江西茶叶良种繁殖场进行,全国各地推荐12名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评委,河南省推荐了黄执优。

评选结果公布,成绩最好的是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毛尖比龙井仅少了0.46分。

回到信阳,黄执优越想越不死心:金奖只有一个,银奖却有10个,信阳毛尖虽然排在银奖第一位,但还是银奖,0.46分“挖出”了一条鸿沟。

当时定的是五年后复评,黄执优决心到时再与龙井一决高下。他组织技术人员狠抓茶园基本建设,从栽培方面找原因,帮助茶农进一步提高采制工艺。

1990年6月,国优名茶评审会在广州举行。为了保证公平,参评茶叶从各自准备的多份茶叶样品中,随机取样,以编号代替产地,先由评委“盲评”,再由部委领导审核。

6月的广州很热,似乎可以想象,五年磨一剑的黄执优,衣衫是怎样被汗水一点点浸湿的,但是最终结果令人振奋:当时,“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获得102.46分,超过第二名西湖龙井2.01分之多。最后达成共识的评语是:“条索细秀满毫,色泽隐翠光润,香气高爽,滋味醇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

这是解放后,信阳毛尖第一次得国家金奖。金奖领回来后,信阳全城扎彩车、放鞭炮,十分热闹。

“创优的过程有所有专家和茶农的努力,创优难,保优更难。”为了宣扬信阳毛尖声誉和扩大销路,黄执优多次建议每年举办一次茶叶节,得到了领导的关注。当时,中共信阳地委和地区行署决定从199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

1992年5月15日,信阳首届茶叶节在信阳市文化中心开幕。当天早晨,气球纷纷升空,信鸽竞飞蓝天。10多辆彩车徐徐行进,文艺队伍沿街表演,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奔向大街,观看表演。黄执优站在市文化中心大楼二楼主席台上,心潮澎湃。

自那时起,每年的茶叶节如期举办,成为信阳市的一大名片。只是,如今行动不便的老人,难以在现场看到茶文化节盛况。

三、身居陋室自得其乐 病榻之上不忘问诊信阳茶业

1992年,黄执优退休回到家中,仍然保持着研究信阳毛尖、整理相关材料的习惯。

“幽兰斋”,是他给这套并不宽敞的房子起的名字。如今,有时间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仍保持着原先的习惯。喝茶从不认为小芽茶好;读书写诗是第二爱好;爱花,虽然地方小不能多养,在身体稍好时,把花草搬来搬去就觉得很快乐;家庭摆设朴素但雅兴不减,屋里摆着一些他自己制作的工艺品。

随着年岁增长,肺功能、哮喘等疾病困扰着黄执优。2014年整个冬天,黄执优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虎兰生陪着他。直到2015年3月天气暖和,他们才回到住处。

尽管如此,他汇总了自己上世纪70年代至今撰写的与毛尖相关的文章,整理出57万字的书稿。2017年,在朋友的帮助下,这本书出版。

厚厚的书籍,涵盖“身世篇”、“国优篇”、“成就篇”、“科技篇”、“谋略篇”、“茶韵篇”、“心声篇”、“激励篇”八章,不仅讲述了信阳毛尖的历史、申获国家质量金奖的全过程,还有关于茶叶种植、修建茶园、防治冻虫害等技术论述,以及作者创作的以茶为题的诗歌、舞台剧、解说词等文字。

“这些材料,相关部门存的比较零散,我把亲身经历的一手材料整理出来,希望能够为毛尖发展提供参考。”说起信阳毛尖茶产业,黄执优反复强调,应该在制作时严格执行信阳毛尖的传统工艺。

“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是茶农和科研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的成熟工艺。”黄执优说,“整个程序是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包装。尤其是熟锅中抓条、甩条,再加上三次烘干,就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出来,农谚‘要想茶叶香,必须三道火’说的就是这。”

“现在一些人制茶喝茶的观念出现了偏差,认为茶叶尖是最好的,为了保持绿色杀青不透,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茶叶尖没有经过充分的光合作用,其中成分和矿物质没有达到标准,对身体无益,口感也不好。”黄执优说,质量才是生命,制茶的传统工艺千万不能丢。

前些年还能外出走动,黄执优和妻子到一些大的茶叶门店去看,发现都是包装好的茶叶,不散卖,价格较高。“毛尖是信阳人民的,要有各种各样的等级,不能只做一芽一叶给有钱人喝。既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信阳毛尖,还要做正宗的信阳毛尖,几个大的茶企要担负起责任。”

对于机械采茶制茶,黄执优持肯定态度,但强调一定要按照信阳毛尖的标准进行。“没有特色的茶就不叫名茶,而是大陆茶!我们信阳毛尖不能失去本身的特色。”

走下楼梯,院内的绣球花开得正盛。想起开头时老人写下的诗句:


祝愿信阳毛尖永辉煌

身段苗条佩玉娟,

未涂脂粉香自溢。

国家国际偿金奖,

皆因独特好工艺。

一芽初展一二叶,

最是毛尖采茶时。

鲜叶茶回先摊晾,

生锅熟锅作精细。

要想茶香三道火,

偷工减艺自毁誉。

名牌难创保不易,

严循工艺永收益。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